教师观摩课听课教学心得感悟 第1篇
今天,区教研室在实验小学组织了初中英语新教材听评课活动。听了三位年轻老师的三节课,我受益匪浅。我从中体会到各位老师上课的独到之处,感受到她们上课的不同魅力和风格。回顾这几节课,整体而言,我认为有以下这几方面处理的相当到位:
一、教师们上课节奏清晰、明快,整个课堂驾驭能力非常强。尤其是__老师的课,整个课堂有张有弛,学生始终处在高度兴奋、高度思考运转的状态。
二、教师上课立足点高,目标把握明确,整堂课重在文本,然又不局限于文本,而是根据学习知识掌握情况,合理开发和生成课堂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有效的扩展开去。学生有效的从“学英语”水到渠成的转变成“用英语”。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切实让学生“活”用英语,用“活”英语。
三、上课时,教师很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每节课,教师的情感到位,激情饱满,在情感处理上,又不象演员那样只注重自己的情感渲染,而是通过自己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给学生学习的安全感和开口表达的欲望,达到有效激活课堂气氛和同学之间默契配合的效果。
四、课堂上,教师节奏控制得当,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没有松懈的机会。整节课教学内容充实,学生学习紧张、明快而且轻松、活泼。传感给每位听课教师的是这种感觉。学生不是被“逼”着学,被“牵引”着学,而是学生切实想学,想表达。
五、另外,从这几节课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很高,在教学中能真切感觉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和互相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他们都是在用心教,用心与学生交流,所以学生积极性高,学习很有热情。
教师观摩课听课教学心得感悟 第2篇
我永远忘不了那两天,20xx年春季,我有幸参加了濮阳市组织的 县区名师和刘德武专家的讲评课活动。观摩了6节示范课及1场报告。聆听了贾红霞,李香芝,丁千秋,翟淑娟,刘德武名师的课,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真是听名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让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世界的眼睛,听刘德武名师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句话是我深受感动。刘德武《找规律》一课中,充分地让我感受到了这一点。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观察图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同时强化数学问题意识,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现实需要和解决问题的激情。他不是纯粹地让学生玩,而是在玩中思,在玩中学,不断掌握着新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听李香芝《重叠问题》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本节数学课看似简单,实则是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操作有效地连接起来,是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和代数思想的渗透。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思考过程,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教师以其别样的智慧激活着学生灵动的思考,真正体现了课堂“静、实、高”的效果。尤其是“实”这点体现的特别充分,不光是“实在”,而且是“朴实、真实”,没有光鲜亮丽的图片动画,没有生动有趣的游戏互动,有的却是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细致的讲解,教师所追求的“立教为师,自觉觉他”这种创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想一想一名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凝聚。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虽然我们希望生活是多彩的,但平实是生活的本质,多彩只是生活的点缀,舍弃平实而追寻多彩,结果必定是浮华人生。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名师们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用真情拨动学生那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创造的精神的琴弦。我们也只有将课堂教学当作人生中的生命经历,去享受、去充实,才会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生命经历。名师正是深知其中的精髓,所以名师的课堂朴实而显睿智。
走近名师,学习名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化积淀、开阔的教育视野、精湛的教学能力及永不满足的超越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缩短与名师的差距。
我感到在这短短的2天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在教育事业上有所建树。
教师观摩课听课教学心得感悟 第3篇
前两天执教了四年级数学《平行与垂直》的公开课,教学环节基本流畅,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不得不说,这节课耗费着我诸多心血,直至现在,我的教学设计仍在反复斟酌、完善之中,这节课是概念认识课,是建于孩子一点点逐步理解的基础上,我总不断感觉到教材背后仍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内容未挖掘出来,而挖掘出来又该如何完美地教给孩子……这些都是我需要继续思索的问题。
我在备课时,渴望把数学概念背后的内容呈现出来,可又担心超出孩子的认知范围和大纲要求,如今看来,深度挖掘教材信息是必不可缺的,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深刻完整的认知,只是在输出、启迪孩子思索时,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
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课,重在孩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我在授课时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但在抽象为数学信息时,挖掘得还不够深入、细致,平行概念的界定,“在同一平面内”、“互相”这些定义的深刻理解,以及“怎么确定图上的一组平行线是不会相交的”、“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中的特殊情况”等细节都要保证在孩子头脑中理清理透,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多多查阅资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教师深入剖析教材,不仅使理论、概念在自己心中融会贯通,便于输出,便于学生对这些数学概念理解得更为深刻、立体;而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直观的教具来帮助孩子来理解,还可通过一些简易习题的辨析,来帮助孩子走出概念理解的误区。
而在理解了数学概念之后,还需要将这些概念进行一定的整理,让孩子在脑海中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有一定的拓展延伸,如“三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关系”等。
而对于数学核心素养中模型思想、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符号意识都要在本节课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此外,正如评课老师所谈到的.,我的数学语言还需要不断地锤炼,力求严谨简洁,给孩子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通过此次授课,我深深感觉到了一节好课的不易,从一两个例题中,挖掘出容量庞大、丰富多维的信息,再结合孩子的经验基础和认知心理,经过老师的匠心设计,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中,通过平易的语言、直观有趣的活动,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知识体系,不得不说,这是一门伟大、深奥的艺术,而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