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所规章制度 第1篇
1、在县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全面开展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以保护、促进人民健康、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卫生工作指标。
2、开展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健康为中心、人的生命为全过程、以老年、妇女、儿童和慢性病人为重点的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
3、接受各专业防治、保健机构的.业务指导。
4、负责领导制订中心工作计划,按期布置、检查、总结工作,并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
5、负责组织检查医疗、护理、防保工作,定期深入门诊、病房、社区站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不断地提高医疗质量。
6、保证医疗安全,积极开展安全、有序的双向转诊服务。
7、教育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良好医德,改进医疗作风和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督促检查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严防医疗事故和差错发生。
8、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努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9、加强对后勤工作的领导,检查督促财务收支情况,审查预、决算,审查物质供应计划。
10、及时研究处理社区群众对中心工作的意见。
社区卫生所规章制度 第2篇
1、社区范围内实行预约出诊和急诊出诊服务。
2、医务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居民的合理出诊要求。
3、接到急诊出诊请求后,医务人员应尽快前往患者家中进行诊疗。
4、出诊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无法处理的`病情应及时转诊。
5、禁止在出诊过程中使用易导致过敏反应的药物。
6、做好出诊病人的详细出诊记录,要向患者和家属交待好各项注意事项,并随时保持联系。
7、对病情不稳定的病人,医务人员应在治疗过程中全程陪护。
8、严格执行出诊服务收费制度,禁止收受病人和家属赠送的钱物。
社区卫生所规章制度 第3篇
1、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的指导下,做好门诊和出诊的护理工作。 2、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时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操作前后洗手。
5、严密观察病员的治疗情况和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师报告。
6、认真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及转诊工作,负责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的`准备和保管工作。
7、负责室内、器械和物品的消毒工作。
8、做好相关的登记和记录工作。
9、维持就诊、治疗秩序,做好说明解释工作。
10、加强护理技术和操作规范的学习,不断提高全科护理技能。
社区卫生所规章制度 第4篇
1. 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独立法人机构,财务独立核算。中心和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2. 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及其他收入等全部收入足额上缴区(县)财政专户。
3. 全部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包括经常性支出(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工资及所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和专项支出(设备购置、房屋修缮、房租、公共卫生工作、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专项经费)。
4.药品每月盘点结算,按时上报区(县)财政,与中标企业统一结算药品费用。
5.经财政部门批准,在银行开立一个一般帐户,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收缴,此帐户不能发生支出业务;开立一个基本帐户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算。
6. 实行收支两条线后不再进行结余分配,不再继续保留事业基金和提取专用基金(包括修购基金、福利基金等)。
社区卫生所规章制度 第5篇
一、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责制
(一)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站长负责制,负责全面工作。
(二)负责社区卫生站工作年度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安排责任医生、协管医生的日常工作并进行管理考核,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完成疾控、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工作任务,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各项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三)基本医疗服务综合业务指导,负责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站内会诊、双向转诊、中医药管理、医疗业务培训、医疗纠纷处理、药品采购计划编制及药品管理、基本医疗服务各项档案收集与整理。
(四)负责文件的收发登记工作,负责房屋、水、电、通信等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负责安全保障工作,负责环境卫生管理,负责社区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外的有关文书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管。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职责
(一)承担辖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社区群众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二)制定辖区年度公共卫生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三)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责任医生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四)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三、社区责任医生职责
(一)负责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对体检中查出疾病的患者认真给予治疗。执行会诊制度、病例讨论制度,定期对辖区居民的健康问题进行讨论、会诊,必要时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
(二)管理辖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根据体检、平时诊疗、妇幼儿保工作、无偿献血、上门访视等获得的资料和数据,为居民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并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保管、研究、使用,实行计算机管理。
(三)开展“六位一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针对辖区居民健康状况,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为辖区居民的预防和保健医生。
(四)改变服务模式,以上门服务为主,对有健康问题的应开展连续服务,对确有疾病需要住院的应负责联系住院,出院后做好恢复期的康复工作。
(五)认真履行好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包括管理健康宣传栏、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协助做好妇儿保工作、公共卫生信息收集报告、环境卫生协管、卫生监督协查等。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责任医生健康教育制度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订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结合季节特点、重点传染病流行态势、本地疾病谱,及时编写健康宣传资料。每年至少4次更换健康宣传栏内容,并保存宣传内容。
(二)社区责任医生上门访视时随带常见病、慢性病、重点管理疾病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分发到户,不能理解的居民,社区责任医生要逐项解释健康教育宣传内容,要有针对性地对居民进行健康指导和干预。
(三)结合群众关心的健康问题或当地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上门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宣传,让社区居民掌握防控疾病和防止事件危害扩大的方法,维护社会稳定。
五、全科门诊工作制度
(一)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首诊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情况要进行跟踪,直至将该病人交由社区责任医生管理或病愈。
(二)接待病人要热心,问病查体要细心,诊治疾病要精心,要处处方便病人。
(三)熟悉传染病防治,妇女儿童保健,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急症的诊疗与急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扎实。诊室要配备一般抢救药品、器材,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
(四)按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处方、出诊、随访服务、转诊等记录。
(五)危、急、重症病人优先就诊,对首次不能确诊的病人应组织会诊和讨论,确需转诊的做好转诊前紧急处理,并由首诊医生和社区责任医生亲自陪同转院,随带健康档案。
六、社区病人双向转诊制度
(一)社区责任医生在上门访视、门急诊疗等过程中发现的急、难、重、危病人,在站内无法治疗的情况下,应及时与上级医疗机构联系转诊。转诊前向病人和家属讲明转诊的理由,征得病人同意。
(二)病人转上级医院住院时,随带健康档案转诊。病人出院后由社区责任医生及时将本次住院概况记入健康档案,并做好康复期的医疗保健工作。
(三)医疗机构应为转诊病人提供预约服务,杜绝转诊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和化验,以减轻病人的医疗费用负担。
七、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管理制度
(一)儿童保健:掌握辖区内目标儿童底数、变动信息,开展体弱儿专案管理,对体弱儿进行随访。
(二)妇女保健:掌握辖区内育龄妇女和孕产妇底数、变动信息。根据孕产期保健管理工作要求,开展婚前保健咨询,早孕建册、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工作。负责高危孕产妇的筛查、追踪、随访和转诊。开怔前筛查及对诊断阳性病人的追踪。结合育龄已婚妇女两一次的健康体检,开展常见妇女病检查,检查情况记入健康档案。
(三)掌握辖区岁以上老人和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底数和变动情况,每次免费上门随访,跟踪服务,动态管理。发生疾病的给予连续访视。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干预。
(四)收集掌握辖区内重点疾病底数和变动情况。按各项疾病的规范管理要求,做好结核病、艾滋病、精神病、主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肝炎病人)的防治工作。
八、公卫生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
(一)执行法定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发现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人后,按照规定时限,通过各种途径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做记录。
(二)社区责任医生应收集各类突发公卫生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重大动物疫情、集体中毒、职业危害、农村集体聚餐、饮用水污染等相关信息,小时内上报区防疫站和卫生监督所。
(三)及时准确收集、核实、汇总和报告当地以下相关信息:辖区人口出生、死亡信息,出生缺陷、早孕摸底,孕产妇、围产儿、新生儿死亡信息等,按规定填写报告卡,发现孕产妇死亡的必需写出调查报告。
(四)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安排社区责任医生、护士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
(五)鼓励社区责任医生和协管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九、社区卫生服务站消毒制度
(一)严格把握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二)医务人员应着装整齐,不戴戒指、手镯,不留指甲,不涂指甲油。
(三)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擦手毛巾每日更换,接触特殊感染或传染病人后要用消毒液浸泡双手。,
社区卫生所规章制度 第6篇
1、社区预防
(1)预防接种工作
为新生婴儿建立免疫按种卡、证;
适龄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
免疫按种卡的管理和常规接种报告工作。
(2)传染病管理
及时报告疫情;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及时处理疫点,做好消毒、隔离管理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和预防工作。
(3)开展疾病监测,做好慢性病体检、控制和管理工作。
2、社区医疗
(1)开展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工作,负责双向转诊和会诊协调工作。
(2)家庭出诊或设立家庭病床。
(3)开展院前急救,确保社区应急救护工作及时有效。
(4)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开出健康教育处方。
(5)做好个人、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保管工作。
(6)做好家庭和个人保健合同的签约、执行工作。
3、社区保健
(1)儿童保健
新生儿期保健:新生儿定期随访,指导纯母乳喂养。
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做好体检及生长发育健康监测工作,指导儿童合理营养膳食及健康评价。
参与做好小儿缺钙性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龋齿等常见病的防治。
做好社区儿童智能筛查工作,对高危儿、体弱儿进行专案管理。
(2)妇女保健
未婚期保健:做好未婚青年性生理、心理和性卫生的保健知识宣教,发现早孕,指导早期建立孕产期系统保健卡,做好孕期首次记录。
围产期保健:指导孕妇做好家庭自我监护及孕期一般检查,定期去医院做产前检查;动员孕妇住院分娩,积极开展优生优育工作;对高危妊娠进行专案管理。
产褥期保健:对产妇定期进行产后随访,促进产后康复,做好母乳喂养教育与指导。
节育期保健:对育龄妇女做好节育、保健知识的宣教;采取节育措施,做好常见妇科病防治。
更年、老年期保健:宣传更年和老年期妇女自我保健、监护、心理调节知识,定期体检。
(3)老年保健
开展老年人群健康教育,以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开展预防老年病的`宣传教育活动,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重点对象建立专案管理。
4、社区康复
(1)调查了解社区内生理残疾和精神病人的情况,并建立档案。
(2)针对生理残疾病人进行治疗和康复指导。
(3)慢性病的康复和保健指导。
(4)实施社区内精神残疾病人的监测,指导家属加强精神病防治康复,对精神病人加强系统管理。
5、社区健康教育
针对社区居民重点进行以下健康知识的宣传:
(1)健康概念,常用人体解剖、生理卫生知识。
(2)日常生活卫生、食品卫生及营养卫生知识。
(3)常见病、流行病及传染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4)精神心理卫生知识。
(5)妇女和儿童保健知识,中老年卫生保健知识。
(6)个体和群体健康行为知识。
6、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1)了解社区内育龄妇女的本底资料,建立避孕知情选择卡。
(2)避孕、节育措施的技术指导,实施避孕知情选择。
(3)不孕症的查治或转诊。
(4)优生优育技术指导。
(5)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