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诸葛亮的经典评价有哪儿些(合集4篇)
对于诸葛亮的经典评价有哪儿些 第1篇
如果没有诸葛亮,曹操必定统一中国。以曹操的文治武功、鲜明的华夏族性格,统一大业完成后必定带领那些弱小的民族、原始部落将中华民族走进一个新时代。然而历史没有眷顾中国。诸葛亮的出现,使华夏族陷入内耗达六十余年,人口剧减,国祚衰败。中华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得到了生长发展的空间。他们迅速崛起,反过来联手将一个历史上最优秀、最勇敢的民族彻底征服。
公元前两千多年大禹在会稽铸九鼎,分封各路诸侯,使华夏族统一,开创了人类四大古文明之一。接着成汤起义、武王伐纣,周旦共和,齐桓公尊王攘夷、秦穆公征戎拓边,楚庄王一飞冲天,越王卧薪尝胆,赵武灵王胡服射骑,秦将蒙恬大破匈奴,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西伯利亚,世界史上一个强大、智慧、进取的民族,由于诸葛亮的出现而完全终结。从此华夏族由积极进取转为被动挨打,只能靠其优秀的文化去同化异族换取生存空间。诸葛亮成为少数民族的救星,至今被六个少数民族供奉成“茶祖”,足以说明诸葛亮在民族大融合中的功绩。
对于诸葛亮的经典评价有哪儿些 第2篇
谋略:诸葛未出茅庐之前,自比管仲乐毅,你说这样的人心中会没点墨水嘛?什么都没有的人他连管仲乐毅是谁都不知道,最后事实也证明,诸葛亮才学超群,刚出山火烧新野,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哪项是一个没有文韬武略的人做的出来的?
人格魅力:做人怎么样嘛,我们还得看看别人对他的看法,刘备对他,那自然不用说,待之如师,言听计从,司马懿之孙对他:“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刘禅为诸葛亮单独开庙,孙权对他思而不得,就连王羲之也评价诸葛亮之才是真正的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处世面面俱到。古人尚且如此,何况现在我们更快要将诸葛亮封神了呢?
缺点:诸葛丞相还是一个发明家,他发明的木牛牛马真是让人赞叹不已啊,而且他的政治,人格,教育管理方面简直是无所不能,蜀国欣欣向荣,后来才有了丞相的七出岐山,为兴复汉室付出了一生,丞相的一生,忠孝仁义,完美的人!
对于诸葛亮的经典评价有哪儿些 第3篇
东汉末年,臣党专权,吏治不修,黄巾之乱后,国无宁日,民不聊生,饥民暴动,此起彼复,人民处于苦不堪言的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盼望统一的正义力量解民众于倒悬。在此背景下,顺应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使是民族英雄。而此时的诸葛亮竟然违背客观现实,在隆中精心为刘备设计了一幅犄角割据,三足鼎立的分裂图画。使苦难不堪的中国战火又无辜地绵延六十余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内战,华夏族人口剧减。秦统一中国时人口约有二千余万,至三国归晋时人口不过七八百万。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其一在于他掀开了中华民族民族大融合的序幕。
,成功地阻止了曹操统一中国的图谋,并从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让战火燃烧近六十余年,致华夏族人口剧减,使中华民族其后少数民族或部落得以生长、发展,并迅速强大起来。为后来五胡十六国提供了历史机遇。经过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民族内耗,华夏族几被胡人完全征服。到了隋唐统一时,无论是杨广还是李世民,他们都是以华夏族为父系,匈奴族或鲜卑族为母系的新民族,史称新汉族。研究中华姓氏的谢钧祥教授认为:今天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是极不正确的,因为从中华民族起源上,有四大系,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及其分支少昊一脉,而炎黄一脉自诸葛亮后,经过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的内战,几乎被消灭。炎黄子孙的称谓其一不准确;其二不利民族团结。他老人家认为最准确的称谓应该统称为“中华儿女”。
对于诸葛亮的经典评价有哪儿些 第4篇
刘备死后,四十三岁的诸葛亮,成为为蜀汉实际的统治者。他所做的事儿:抚慰百姓,规定礼仪,确立官职,制订制度;开诚布公。实事求是,不搞虚的。结果是整个蜀汉对诸葛亮,是“畏而爱之”。又怕他,又爱他。为什么?因为诸葛亮的治政风格,不是滥好人和稀泥,而是严刑峻法,行事狠辣。为什么没有抱怨呢?因为他老人家处事太公平了,没人能抱怨。诸葛亮身为丞相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在执法上,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攘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