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的演讲稿范文(合集3篇)
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的演讲稿范文 第1篇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是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而我国的耕种面积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却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也许有许多人不知道,从古人“锄禾日当午”直到现在人们统计的精确数字,无一不表明粮食的来之不易。从播种至收割有多少程序,多少辛苦的汗水,有多少双饥饿的眼睛在渴望着能吃到一顿饱饭。再回头看看,又有多少不珍惜粮食的人,将热腾腾的白米饭倒到垃圾筒。
“民以食为天”这是我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夫子给后人留下的名言,可见,“吃”在老百姓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只是这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同学对粮食越来越不在意,就餐时馒头四处乱扔,雪白的大米撒满地面。朱柏庐曾在他的《治家格言》中说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难道我们的思想觉悟还不如古人吗?我们不妨算一笔账,假如我们每天节约一粒大米,那么十亿人一天可以节约五千多公斤粮食啊!一年可节约近两千万斤,折合人民币两千多万元。这笔钱如果按每所希望小学五十万元算,竟可以盖四十所希望小学;如果按照每人学费三百元,就可以使七万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这可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呀。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我们为这种习惯感到汗颜和可耻。
马克思曾说过“节约无异于增产”。我们需要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浪费就是“犯罪”。凡事贵在坚持,节约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我们更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这短短的一两天,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每一天都可以节约粮食。节约粮食和爱惜粮食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也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和所有人的号召和呼吁,我们希望它是一种情结,熔铸在你与我的心中,从而自觉做到。尽管说了这么多,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注意,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学校就发生过一件浪费粮食的事,在10月23日的一天中午,吃完饭后,当清洁工阿姨收拾餐厅的时候,竟发现有少半筒米饭都被倒进了垃圾桶。多达40斤米饭被浪费。
同学们,一碗饭的组成永远是米,可一碗饭的浪费却成了人品问题。所以,珍惜一碗饭就是珍惜我们的一种精神。珍惜一粒米就是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所以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就能让贫穷的土地上开出富裕的花,并且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实。所以爱惜粮食就是爱惜我们自己。
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的演讲稿范文 第2篇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粮食就是尊重农民,就是尊重我们的衣食父母。想比我们的上辈人,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物质极大丰富,我们为此感到非常自豪。但是大家有没有想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仍然是我国的第一大问题,所以,我们每个同学更应该爱惜粮食、节约粮食,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以前我没有节约粮食的习惯、总是非常的浪费,认为我自己浪费这一点儿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吃东西常常挑三拣四,吃不完就随手扔掉。每次吃饭我都会掉很多的饭粒,吃不完也觉得无所谓,爸爸妈妈批评我,我还能找出很多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自从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很多非洲难民因为饥饿而惨死在街头的情景时,我才突然心动:觉得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地幸福:爸爸妈妈疼爱我们,上学放学车接车送……正因为生活条件太好了,所以才让我们才养成了不懂节约的坏习惯。想到这些,我感到非常惭愧。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从那些难民的启示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节约每一粒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以后吃饭时能吃多少盛多少,不乱扔乱倒剩饭菜;在饭店里点菜要适量,不要浪费,吃不完的要打包带回家。
联合国之所以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就是要我们把节约粮食养成习惯。借着世界粮食日的东风,我呼吁: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节约身边的每一粒粮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富有,我们的祖国才会变得更加富强。节约粮食,从我们身边做起。
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的演讲稿范文 第3篇
大家下午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勤俭节约,永恒的话题。
在座的各位一定从小就会背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时候我们就知道要节省一粒米,农民伯伯太辛苦,我们吃的每一口粮食都是用雨水和汗水浇灌的。千百年来勤俭节约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进步史中。古人有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即使在今天,人们越来越讲究吃穿,讲究档次,国家也鼓励消费。但我要说的是鼓励消费,更要严禁消费过程中的浪费,别忘了“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更别忘了“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勤俭节约至今仍然是我们应当树立的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句口号,在当今时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使命。
古今中外,无论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将艰苦朴素作为一种美德。联合国专门把10月31日设立为“勤俭日”,时时提醒人们在新世纪仍然要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不得不勤俭节约。李商隐有句名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也反复证明了这个道理: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没有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没有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出现一种比阔斗富的不良现象,把勤俭的美德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否定,以致出现以铺张浪费为荣,艰苦朴素为耻的歪理。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我们的学校里也屡见不鲜,例如:水龙头中的长流水,教室、办公室中人去灯不熄,教室外的垃圾桶里还可以用的书本、文具、还没有吃或者没有吃完的水果、点心、牛奶,扔掉的一次性的碗筷、塑料袋等等。勤俭节约真是一种过时的观念而应该丢弃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尚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在城市里,还有许多下岗工人靠社会救济金生活,在农村,还有许多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在西部山区,还有许多人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可以比阔斗富的时候,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勤俭是美德,节约是责任这句话。
勤俭是建立在“勤”与“俭”的结合上。只有勤奋才能创造劳动成果,只有节约才能珍惜劳动成果,而两者的实现贵在行动。为此我校少先队、团委和学生会将本周定为我校的节约环保周,希望同学们身体力行,勤俭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