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研究性学习自我评价 第1篇
经过几次较深入的社会调查,我们逐步掌握了鲁班湖地区的基本概况,这里就我个人方面,作以下几点总结。
1、我在研究小组负责的是采访的任务,因此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口才和胆量的机会。由于我们在采访前作了细致而充分的准备,所以在与被采访对象一对一的谈话中,我并没有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而是显得游刃有余。
2、因为交通不便的缘故,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多为步行,由于山路崎岖不平,耗费时间较长,所以多次陷入身心俱疲的境地,但对于研究的工作,我们自始至终十分投入,因而坚持到了最后,我很高兴自己及全组成员能够坚持下来,这样对磨练自己的意志很有帮助。
3、经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对书本上出现过的知识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更是接触到了许多学校里无法学到的新知识,“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在切身体会下,印象更加深刻。
谨此几点总结,以表感受。
学生研究性学习自我评价 第2篇
我们这次研究的内容是《垃圾资源化》,以下是我们研究题目的具体内容:
1、垃圾处理的方法
2、垃圾如何分类、回收
3、个别垃圾个别处理。
研究一个课题,首先应该确定研究方向。我们的研究方向是从生活入手,配合现在国际环保的要求,我们选择了这次的主题。与此同时,虽然是第二次研究我们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制定实验方案。在制定实验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身为组长要有掌控能力,由于我不很得心应手研究便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一拖再拖。所以针对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事先制定出一份详尽的时间表,然后应该严格按照时间表来执行。只有在这样详细的规划下,我们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虽然我们的报告成功完成,但由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一些详细的工作没有完成的很好。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也得到了许多收获与财富。
首先便是知道了“规划”的重要性。世间万物皆有规律,而计划就是一个能时刻跟随规律,调整规律的时间表。只有在严格的规划下,才能完成高质量的课题和项目。
第二就是明白了“责任”。身为研学的组长,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而不是浪费在个人享乐上,这就是责任的意义。同时还要确立责任意识,只有当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处于领导地位,这样他所带领的小组才能在纷繁混乱的环境中有一片立足之地,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第三便是“效率”。没有效率,就如同浪费时间。有的人能在学校便把作业都作完,而有的人第二天背着未完成的作业一起赶到学校,这就是差距。而这差距就在效率。有了效率,就相当于有了三头六臂,一个人可以处理好多事情。而专心就是效率的保证,只有当自己处于一个专心的状态,会感觉时间像是停滞了一般,“效率”也就“不请自来”了。
第四,享受“不享受”的东西。每个人都有爱好,但各位同学中极少当成爱好的。当然,我也并不把研究性学习当成一个爱好,因为研学,也是学!但是,如果我们转变自己的看法,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学习和自己一切不喜欢干的事,就一定会找到一个有趣的切入点。有了兴趣,什么都好说。
第五,将压力变为动力。整整一个学期,研学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觉,便是那巨大的压力。当看着周围的同学们相继完成了实验,写完了报告,我们组的试验还只停留在纸上,我充满了压力与危机感。也正是这样的危机感,为我加速,促使我按时完成了任务。而有些人,遇到压力瞬间就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自乱阵脚。我们应该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按部就班地做下去,总有完成的时候。当有了这种压力的时候,我们的动力和潜能才会被真正地激发出来。
第六,团队精神,每一个团队都应该要有团队精神。“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而一把筷子却很结实”——这便是小学时候老师给我们解释“团队精神”时所举的例子。没错,之所以大多教育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是为了增加我们的团队精神和能力。在被划分成研学小组的同时,这种精神便更加的到了锻炼。如果是以班级为单位,僧多粥少,不是每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往往被班级中少数几个“积极分子”所掌握,锻炼的机会总是在他们身上。而因为有了研学小组,每个人得到锻炼的机会近似均等,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团队精神的平台。有了团队精神,当我们在社会上加入某些团体后,我们要有在团队中协调等能力,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创造性,同时将能力最大化,也就是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团队中,每个人不但能力能发挥出来,同时还有可能超常发挥。
第七,听指挥。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群龙无首的精锐部队那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如果一个团队中大部分人不听从指挥,那么这个团队也就无异于“群龙无首”。大吵大闹地反对,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非但不是在帮助自己,恰恰相反,那是在对自己,对大家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所以,听从指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我还想说的还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也还有很多。这次研究性学习不但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并且收获中我还学会了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学生研究性学习自我评价 第3篇
新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课程的形态、实施方式以及课程本身所要达成的目标,都与学科课程有非常大的区别,其中,课程中的评价与学科过重注重结果评价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根据研究性学习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评价注重实施过程、学生心理、技能、方法以及自身价值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这种评价对学生顺利实施课程以及实施的深度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定量的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难于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结果是评价的内容,但不是评价的重点,通过课程实施,我们发现,学科课程中的评价方法与方式基本都不适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需要进行新的评价内容好方式,研究成功案例发现,案例研究的质量与教师的语音评价和学生自我思考评价息息相关,尤其是学生自我评价对课程实施效果有比较大的正相关。下面就学生自我评价的策略谈点体会。
我们先来谈谈对自我评价概念的认识,自我评价通常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研究标准或活动准则对自我研究行为进行评判的过程。自我评价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研究活动行为的进展,如研究计划实施的进度、技能学习的程度、研究内容的深度及时间安排、任务完成的期望等;也可能是研究行为的总体表现,如是否达到目标、自己是否尽力等;还可能是自我监控,如是否关注到了某种特殊行为、对行为的达标程度等。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是否满意,对课题研究的总体评价和分析等都属于自我评价的范畴。教师及外界对研究活动的评价是对学生研究活动内容程度外部描述,对学生研究能力、方法掌握以及对事件的价值观认识,外界的评价不能反映这些内容,而这些内容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主要追求,这些内容的往往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来实现的。
另外,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社会活动进行学习,调动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活动,活动中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我评价来调节的,提供活动行为的自我导向系统,这种系统对持久研究行为至关重要,学生通过这种系统对活动行为进行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估和调整。
在一方面,自我评价也为学生研究活动行为提供动力。在课程实施中,许多学生把积极的自我评价、自我感受看得比分数或物质奖赏更为重要。那些通过自我评价、自我感受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感到满意的人,会调动起自身对研究和探究的心理冲动,强化了克服困难的必要决心,对自已的能力充满自信而又对自己的行为表现不太满意的学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自已所设置的目标。
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发现,自主学习者使用自我评价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自主性差的学生。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感悟,安排时间进行相关内容的反思,为此,为教师提出一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措施:
1.让学生在每次课题研究学习前设置具体的行为目标,目标具体,然后让学生参照这些目标来检查自己的成就情况。
2.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标准,让学生对照这些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学习表现。
3.在某些情形下,教师延迟给学生反馈,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对自已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4.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现实的评价,当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吻合时,对他们进行强化,当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认识有差距时,教师不能轻易表态,应以鼓励为主。
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机会时,可建议学生考虑如下几方面:
1.想一想今天的研究活动做得怎样?
2.研究活动的准备是否充分?
3.自己分担的任务是否按时完?
4.研究活动内容的兴趣是否浓厚?
5.研究活动过程中自己的态度是否积极?
6.不懂的地方是否主动请教他人?
7.对难度大的工作是否与同学合作了?
8.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怎样?
9.对研究活动中那些东西最感兴趣?
10.今天的研究与上次的研究相比总体水平怎样?
11.请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