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简单评价范文 第1篇
在“巫蛊之祸”政治悲剧发生之后,征和四年(前89),汉武帝公开承认:“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又向臣民宣布: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统统予以罢除!据《汉书·西域传下》记载,汉武帝又正式颁布了被誉为“仁圣之所悔”的轮台诏,深陈既往之悔,否定了部分朝臣主张将西域战争继续升级的计划,表示当今政事,最要紧的应当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决意把行政重心转移到和平生产方面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分析汉武帝挽回危局的措施时,曾经写道:“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罚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所谓“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晚而改过,顾托得人”,不仅反映出西汉政治体制的进步,与秦王朝僵冷而毫无弹性的行政制度不同,政府的重大政治缺误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修补,同时也反映出汉武帝个人的性格特征。《汉武帝大传》专列一章“晚年的转变”分析了相关历史事实,对于汉武帝对政策的扭转,称之为“是武帝一朝也是西汉一代的历史的转折”(408页)。指出正是因为实现了这样的“转折”,“残破的经济又得以恢复”,“从而出现‘昭宣中兴’的局面。”(435页)对于晚年汉武帝由“狂悖”转而清醒开明对历史进程的意义,《汉武帝大传》的分析是比较到位的。
汉武帝的简单评价范文 第2篇
《汉武帝大传》对于汉武帝时代许多历史事实的考论,都是精当的。如说均输法实行首先使得“政府控制了运输”)及辩司马迁“谤书”事等,都值得学界重视。不过,论述中也有个别并不十分准确的地方。如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容易使人误解为这是董仲舒的话。其实,这里不讨论西汉实际政策是否令儒学“独尊”,仅就字面而言,从现有资料看,“独尊儒术”既不是董仲舒的话,也不是汉武帝的话,其说出现较晚。不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已通行于许多论著中。《汉武帝大传》取“约定俗成”之说,也只是白璧微瑕。
汉武帝的简单评价范文 第3篇
先说选任。对于所有地方高级官员的任命,刘询坚持每一个人都要经过自己的亲自召见,通过面谈考察此人为政的水平以及未来的抱负。此外,在其赴任后,朝廷会持续关注此人的行为,看看是否存在言行不一的情况,一旦发现,必须要仔细查明背后的原因,如果问题严重,就会果断调任或撤官。这颇有点像我们现在企业用人“试用期”的规定,用人单位给自己留下了余地,不会因为老板在面试时看走眼就导致无法回头的结果。
再是考核。久任制的一个问题在于地方两千石大概率情况下会在太守、郡国丞相这种位置上干一辈子,很难再升迁到中央。所以,对于他们的考核和奖罚机制就要在官职升迁之外另辟蹊径。刘询采用的奖励办法多种多样,包括用诏书方式加以褒奖的精神鼓励、提升工资级别、赏赐金银、册封关内侯的爵位等等。
久任制的效果非常好,《通鉴》上说因为这个制度,“汉世良史,于是为盛”——在汉宣一朝涌现出一大批出色的官僚。所谓良史者,循吏也。汉宣名臣们的故事,等我们下次讲“麒麟阁功臣录”的时候慢慢介绍。
在经济上,刘询延续了汉昭帝时期休养生息的主旨思路——不折腾,恢复大汉因汉武帝穷兵黩武造成的国力颓丧的局面。他一方面竭力控制政府开支,一方面想尽办法给天下百姓减轻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最直接的手段便是减税。《通鉴》记载,刘询在地节四年(BC66)“诏减天下盐贾”降低盐税,又在甘露二年(BC52)“减民算三十”降低人头税。此外,在农产品连年丰收、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刘询在五凤四年(BC54)又下诏设立“常平仓”,由政府出面对农产品进行保护性限价收购,维护百姓的利益。这些政策效果显著,到刘询执政的中晚期,大汉又再次出现“天下殷富、百姓康乐”的情景。
汉武帝的简单评价范文 第4篇
在司法上,刘询也对汉武晚期以来“禁匿浸密、律令烦苛”的情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早提出对司法制度进行改革的是廷尉史路温舒。在地节三年(BC67)的上书中,路温舒引用了《尚书》中“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意思是“与其杀死无辜的人,宁可偶尔失之宽纵”)的句子,向刘询解释放宽刑律的必要性,并据此提出“省法制、宽刑罚”的政策建议,最终说动了刘询。同年十二月,刘询下诏设立“廷尉平”的职位,并在每年秋后请谳的时候,由自己斋戒后亲自裁决案件,用实际行动推动司法公平进程。尔后,刘询又采纳了涿郡太守郑昌的建议,对律令重新进行了删定和梳理,压缩了文笔吏舞文弄法的空间,减少了冤案、错案的发生,终于一扫汉武末年以来严刑峻法的氛围。
还有一件事在此值得一提。神爵三年(BC59),刘询下诏给基层公务员普遍加薪50%。他的理由是“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无侵渔百姓,难矣”——简而言之,提高公务员工资是为了高薪养廉,让官僚不用担心生计问题,从而减少官僚鱼肉百姓的情况。
工作是忙碌的,结果是振奋的。在刘询的努力下,大汉重新走上了正轨,并再度强大起来,史称“汉宣中兴”。